培训超能力 提高竞争力 TEL:4006-023-060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益知识 > TPM管理 >
日本TPM全员设备维修
来源/作者:网络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阅读次数:
  
  日本的全员设备维修(简称TPM)是从50年代起,在引进美国预防维修和生产维修体系的基础上,吸引了英国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理论,并结合本国国情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TPM的含义
  日本设备工程协会对全员生产维修所所下的定义是:
  ①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的;
  ②建立以设备一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系统,确保寿命周期内无公害、无污染、安全生产;
  ③逐步设备的规划、使用和维修等所有部门;
  ④从企业领导到生产一线工人全体参加;
  ⑤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
  全员生产维修追求的目标是“三全”,即全效率——把设备综合效率提到最高;全系统——建立起从规划、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更新直至报废的设备一生为对象的预防维修(PM)系统,并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全员——凡涉及设备一生全过程所有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有关人员,包括企业最高领导和第一线生产工人都要参加到TPM系统中来。
  全员生产维修虽是日本式的设备综合工程学,但它有自身的特点:
  (1)重视人员的作用,重视设备维修人员的培训教育以及多能工发培训;
  (2)强调操作者自主维修设备,广泛开展5S(整顿、整理、清洁、清扫、素养)活动,通过小组自主管理,完成预定目标;
  (3)侧重生产现场的设备维修管理;
  (4)坚持预防为主,重视润滑工作,突出重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5)重视并广泛开展设备点检工作,从实际出发,开展计划修理工作;
  (6)开展设备的故障修理、计划修理工作;
  (7)讲究维修效果,重视老旧设备的改造;
  (8)确保全员生产维修的推进程序。自全员生产维修推广以来,发展迅速,效果显著。在日本,全员生产维修的普及率以到65%左右,使很多企业的设备维修费用降低50%左右,设备开动率提高50%左右,并逐渐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已有许多国家引进、研究TPM的管理制度。
  二、TPM的发展现状
  (1)全员生产维修的目标是“通过改善人和设备的素质、改善企业素质”来实现的。机器化、自动化、柔性化等所谓工厂自动化(简称FA)的发展,必须培训适应FA时代要求的关键人员,即为自动化设备配备能手,应做到:
  ①操作人员要学会自主维修的本领;
  ②设计人员应提高维修机械电子设备的本领;
  ③设计制造人员使自动化设备不断接近“无维修设计”。
  (2)为了在改善人的素质的同时改善的素质,要做到:
  ①靠改善现有设备的素质提高设备效率;
  ②把通过改善现有设备素质所取得的经验和信息收集起来,向设备的规划阶段反馈,以期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设计的改善。
  (3)提高设备效率从加强设备现场管理的角度提出设备效率,是指如何从时间和质量两方面掌握设备的开动状态,增加能够创造价值的时间和提高产品的产量。其手有:从时间上增加设备的开动时间,即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从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增加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即通过减少废次品来增加合格的数量。提高设备效率的最终目标的如何充分发挥和保持设备的固有能力,即维持人——机的最佳状态——极限状态,也就是“是故障为零,使废次品为零”的人——机极限状态。在全员生产维修中,不是仅仅以故障为对象,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高与设备效率有关的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等所有因素,来提高设备效率,可用下式来表示:设备效率=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合格品率式中时间开动率=(负荷时间-停机时间)×负荷时间性能开动率=净开动率×速度开动率净开动率=产量×实际加工节拍/(负荷时间-停机时间)速度开动率=理论加工节拍/实际加工节拍合格品率=合格品数量/投料数量
  (4)推行质量维修质量维修就是为了确保产品加工件的完全合格,为此必须树立保持设备完好这一基本观念。首先规定不产生质量不良的设备条件,然后对这些条件进行点检和测定。通过确认这些确定值在标准值之内预防质量不良,通过观察测定值的变化预知发生质量不良的可能性并采取对策。
  (5)开发自制专用设备
  (6)进一步发展维修业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设备维修部门所处地位日益提高,随着设备自身质和量变化,设备维修技术也需有质的变革,要求设备维修能尽快有质的转变,所以认为,90年代日本的主导业是维修业.设备维修主要发展方向为:
  ①设备诊断技术将日益扩展,努力开发成本性能好的设备仪器,开发设备诊断技术的适用范围,准确预测零部件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向预防维修过渡;
  ②研究确定维修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
  ③推进计算机维修计划管理,提高维修管理水平;
  ④开发设备维修的新技术;
  ⑤以预防维修体制为基础,建立设备综合维修管理体系;
  ⑥进一步普及和推进TPM的思想和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5S咨询 6S咨询 7S咨询 5S管理咨询 6S管理咨询
7S管理咨询 5S现场管理咨询 6S现场管理咨询 7S现场管理咨询 5S咨询公司
6S咨询公司 7S咨询公司 5S管理咨询公司 6S管理咨询公司 7S管理咨询公司
5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6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7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5S培训 6S培训
7S培训 5S管理培训 6S管理培训 7S管理培训 5S现场管理培训
6S现场管理培训 7S现场管理培训 5S培训公司 6S培训公司 7S培训公司
5S管理培训公司 6S管理培训公司 7S管理培训公司 5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6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 张老师
  • 王老师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