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超能力 提高竞争力 TEL:4006-023-060
当前位置:首页 > 精益知识 > TPM管理 >
如何做好TPM科学管理
来源/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8日 阅读次数:
        TPM(全面生产维护)自日本诞生已有30年历史,它不是一种单纯地以提高生产量或减少设备故障为目的的局部利益活动,而是一门追求企业整体利益的综合性先进管理艺术。它以改变设备、改变人的想法、看法及改善现场工作环境为目标,来革新企业的体质使企业永续经营。TPM活动作为工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厂经营管理、强化工厂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司作为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推行TPM(全面生产维护)是势在必行的。
  公司在计量工作中推广TPM的必要性
  公司拥有各种类型的计量设备,主要包括汽车衡、轨道衡、料斗秤、吊钩秤、皮带秤等等。广泛应用于各厂矿、企业的物资计量及对外商贸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类计量设备受到安装环境、使用频率、人员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故障发生比较频繁,致使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并直接影响到公司公司的计量工作。
  我们现在采用的设备管理方式是:计量人员负责操作、清扫,衡器人员负责维护、检修。这种模式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计量人员对于使用的设备性能不了解、发生问题不清楚、出现故障不能处理。由于衡器维修人员实行的是长白班制度,夜间设备故障发生后,计量人员要通过层层汇报后,将情况再反馈给维修人员,最后才由维修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这样既延误了设备检修时间,又增加了企业管理难度,其改进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TPM(全面生产维护)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日本、韩国以及欧美一些先进发达企业已经发挥了重要而明显的作用,我国的宝钢、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也早将它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当中。计量工作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不推广TPM,计量工作同样会制约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使公司失去竞争优势。
  人员培训及素养要求
  首先,为了转变干部、职工的观念,应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专业人员到先进企业和单位学习取经,请有关的专家到企业来讲课,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努力营造TPM大气候,真正做到“人人知晓TPM、全员参与TPM”。
  其次,通过建立健全员工上岗培训机制和开展全员参与的岗位技能培训,公司应该开展从上至下、形式多样的TPM培训,让计量、衡器等相关人员切实了解、掌握、参与TPM。
  再次,通过对计量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不单单掌握计量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还要具备基本的维护、检修技能,一旦设备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准确的汇报和简单处理,避免延误时间、影响正常的计量秩序。
  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衡器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合理配置较为先进的检修仪器和工具。衡器维护人员应该具备的素养包括:用科学的方法保养、维护设备;用先进的仪器检查设备;用最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
  设备维护、保养及管理要求
  (一)全面开展5S活动,抓好“三个整治”
  “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是TPM管理的基础。围绕5S要抓好“三个整治”即:整治计量现场的“脏、乱、差”,以净化作业环境;整治设备的“跑、冒、滴、漏”和“脏、松、缺、锈”,以提高设备实物质量;整治计量人员的业务水平,以避免设备的误操作和人为因素损坏。一方面要严格考核机制,实行动态检查、处理;另一方面,广泛发动职工立足于本岗位和设备找问题、查隐患、抓整改、促转变。从而促使作业现场和设备的环境面貌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各种缺陷和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治理。通过不间断地狠抓“5S”,努力达到“强制成习惯、习惯成文化”的效果,员工素质一定会得到有效提高。一个良好的爱护设备、爱护环境的素养基本形成。
  (二)完善点检定修体制
  从其它企业成功推进TPM管理的经验来看,我感到“点检定修”是TPM管理的核心,应该在计量工作中逐步完善点检定修制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更多的专职点检员,规范点检员的工作职责,强化其核心作用,运用仪器、仪表等科学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状态与故障的诊断,使计量设备由预防维修走向预知维修,实现计量设备专职点检。
  2.计量岗位点检,每一个班与下一班交接前按标准对设备进行点检并记录,发现设备隐患及时报告给专业点检人员组织处理,给专业点检以有利的支撑。
  3.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的设备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同步管理。这种手段的应用使设备点检定修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准确、高效,从而较大提升我们的设备管理水平。
  结束语
  TPM在公司才刚刚起步,对于计量工作领域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管理方式,但是只要科学、合理的加以推进,我相信它一定会给公司的计量工作带来崭新而可喜的变化。当然,TPM不是一项短期的作业,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该长期、彻底地推行TPM。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新益为|精益管理视野鼓励原创行为,本文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电话023-67015863进行删除!

5S咨询 6S咨询 7S咨询 5S管理咨询 6S管理咨询
7S管理咨询 5S现场管理咨询 6S现场管理咨询 7S现场管理咨询 5S咨询公司
6S咨询公司 7S咨询公司 5S管理咨询公司 6S管理咨询公司 7S管理咨询公司
5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6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7S现场管理咨询公司 5S培训 6S培训
7S培训 5S管理培训 6S管理培训 7S管理培训 5S现场管理培训
6S现场管理培训 7S现场管理培训 5S培训公司 6S培训公司 7S培训公司
5S管理培训公司 6S管理培训公司 7S管理培训公司 5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6S现场管理培训公司
  • 张老师
  • 王老师
无标题文档